【非遗时光】象山这件古老的捕鱼工具,却有先民最纯朴的智慧
在防浪堤外,矗立着一个以竹子搭建的高台,上面除了一处尖顶小屋外,还有悬于海面上的那八爪鱼似的一根根毛竹杆,这个东西就是扳罾,是渔民陈爷爷三四十年来靠以赖生的“吃饭家伙”。
陈爷爷说:“扳罾的结构及其简单,四根竹竿的一头交叉绑在一起,另一头绑上一张方形的网,像一个大型的漏勺一样,再绑上一根支撑用的竹竿,连上一根拉绳,一个扳罾就算做成了。
扳罾网一般呈正方形,网衣用乙纶或锦纶线编结,网目约2厘米见方,越近中央,网目越小。全部用竹子搭建而成, 搭建的话 ,两三天就行了 ,可以使用两年左右。
用扳罾捕鱼很简单,找一块水面,将扳罾放入水中就可以了。定时拉起扳罾,如果有鱼在网中,用网兜捞起,就算完成了捕鱼的过程。
退潮时候, 通过中间的大毛竹把网推出去 ,然后拉起来 ,把网带起来 。风大潮水好的话 就来扳 ,风小潮水小的话基本不来。”
扳罾的样子看似复杂,其实结构简单,它是敷网捕鱼的方式之一,用的是物理学的杠杆原理。把四根竹竿的一头交叉,绑在一起,另一头绑上一张方形的网,就像一个大型的漏勺一样,再绑上一根支撑用的竹竿,连上一根拉绳,扳罾就做成了。
用扳罾扳鱼,除了要看天气、看潮水,最关键的还要有耐心与毅力。海水下的网是否进了鱼,渔民每隔一分钟就得及时提升网具,鱼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罾的范围内,渔民起网要迅速,否则鱼会很快游出去。
网中有了鱼,用抄网捞取,这样捞上来的鱼,是所有捕鱼方式中最温和的,身上几乎不会有任何的伤痕。以这种方法捕到的鱼 真的是不缺一片鱼鳞 不流一滴鱼血。
陈爷爷告诉我们,在海水中扳罾,捕得最多的就是这种处于海水中上层的优质经济鱼类——鲻鱼。
民间有“鲻鱼可滋补”一说,可见它的珍贵。而冬至前后的鲻鱼尤为鲜美,市场上很难见到。屈原的《楚辞·九歌》中有一句“扳罾何为兮,木上作渔网”,这也许是最早关于扳罾的记载。从屈原的年代流传到现在,扳罾起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。
而这么多年,人世间早已沧海桑田,但扳罾,却几乎还是以本来的面貌完好地存留下来,成为海边人家的一道独特风景。
持扳罾捕鱼,一般是两人,一人拉网,一人抄鱼,靠的就是眼疾手快。当然,如果不追求渔获物的数量,一人也能操作,就是麻烦了一些。
捕来的鱼,一般都是小型的海鲶鱼、鲻鱼,偶尔也有鳗鱼,甚至是青蟹。住在海边的人家,有的会养一些鸭子,扳来的小鱼便是最好的饲料。
和钓鱼相比,扳罾一点假模假式的温情都没有。钓鱼需要下鱼饵,吃不吃,还可以让鱼儿选择,有个你情我愿的思考过程,而扳罾则是“打埋伏”一锅端。
渔网静静地躺卧在水底,出来“散步打酱油”的鱼群完全意识不到危机存在。等渔网突然升起,已然无处可逃,而这个结局,鱼儿不能选择的。
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