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管堵塞20%、40%、60%、80%,身体会有哪些症状提示?别大意了

血管有两套“应急管理机制”,一套叫凝血系统——人体受伤流血,为防止血流不止,凝血系统会立即响应,阻止继续出血,让出血部位的血液慢慢凝固,血栓就产生了,它像“塞子”一样堵漏;另一套叫纤溶系统——血栓会影响血液通行,通过纤溶系统活化,把血栓溶解,恢复血液通行。
这两套系统是动态平衡的,保证不会出血过多,也不会凝固成块。换句话说,只有平衡打破了,血栓问题才会为害。
我们出生的时候,血管是非常有活力和弹性的,随着年龄增长、生活和饮食习惯长期不良,加上遗传、职业暴露等因素推波助澜,主要血管——动脉逐渐出现破损,血脂里的“捣乱分子”——低密度胆固醇就开始活泛起来,在动脉破损之处堆积,慢慢形成斑块。
随着破损部位越来越多,斑块大量出现,血管壁就坑坑洼洼起来,那么血液的养分、脂肪就滞留和沉积在血管壁,一段时间后,血管壁向内增厚,血管就慢慢狭窄起来,引起血压升高。
问题是,血管壁的斑块不是固定的,会受到内外因素冲击而脱落,随血液在血管里游荡,很可能堵塞血液通行,这就是“栓子”。它脱落的时候,可能引起血管壁破损,引起内膜流血,凝血机制紧急启动止血。血是止住了,但形成了新的血栓。
要知道,血管里血液流动是全天候的,那么老化、硬化、狭窄的血管,破损形成栓子是随机的、多处的,一旦堵在关键的心、脑、下肢等地方,就容易出现致命事件。
很多中老年人知道,心脑血管意外事件来临之前,或有心悸胸痛、头晕目眩、手脚发麻、眼前发黑、视物模糊、说话不利索等表现,这是血管堵了较多的信号,要及时就医。
那么,当血管堵塞轻微、轻中度、中度的情况下,有什么表现,或者说,用量化指标衡量,血管堵了20%、40%、60%、80%的情况下,身体会有哪些症状?有什么提示信号?
1、当血管堵了20%左右——没有什么感觉。
血管变窄是有条件的,三个条件很常见:一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,二是血液流速减缓,黏稠度上升,三是血管两套机制——凝血和抗凝被打破。
血管堵了20%,相当于变窄五分之一,如同城市主要道路有一个车道堵了,车流并没有受太大影响,此阶段血管斑块刚形成,现有常规医学检查手段很难发现苗头,人体并没有感到什么不适。
一些敏感人群可能在寒冷刺激、情绪波动剧烈时,有轻微酸胀、头晕等供血不足问题,但很少往这方面想。
2、当血管堵了40%左右——动不动感到疲累。
这是血管堵了近半的情况,相当于主干道双向四车道,各堵了一条通道,车流明显受到影响。人体是有自我调节功能的,此时出现两种情况:
一是想方设法让血液绕过堵塞点,从毛细血管分流,或减缓血流。
二是身体主要器官,进入功能代偿期,维持身体基本需求。
在平时的走、坐、卧等情况,身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,但在运动量稍大时,心血管、脑血管、下肢动脉就会明显出现异常,包括心绞痛、短暂性脑缺血、间歇性跛行等,全身有怕冷畏寒、皮肤干燥等表现,而且很容易感到累,提不起精神。
3、当心血管堵了60%左右——血压明显升高且不受控。
血管狭窄程度比较严重了,身体主要器官均出现供血不足问题,耗血耗氧“大户”甚至出现失代偿问题,此阶段即使在安静状态下,身体也会出现不适,最直接表现是血压升高了。
从日常生活看,容易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,有阵发性呼吸困难问题,在起身、穿衣、弯腰、步行等简单动作时,都会出现不良症状反应。
中老年人血管堵住了60%左右,头晕发作较为频繁,认知功能下降,情绪起伏波动大,全身因为多处供血不足,频繁出现疼痛、毛发干枯脱落、肌肉萎缩,发生急性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风险大大增加。
4、当血管堵了80%左右——全身受影响,四肢麻木。
接近于“堵死”的状态,血流动力学出现明显改变,远端组织供血已经不足,尤其是大脑神经对血流不足非常敏感,全身除了骨骼之外,都受到各种不良影响,哪怕人平躺下来,代谢活动也无法顺利组织。
中老年人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较严重的人群,有高血压、糖尿病并发症、高血脂症的人群,表现更为明显,如心绞痛频发发作,随时有心梗危险,心力衰竭症状突出,或者已有轻微脑梗问题,四肢不听使唤,视野受阻,有恶心呕吐表现,皮肤发绀或变紫,颜色改变明显。
如果情况继续发展,很可能出现梗死和功能完全丧失问题,肌肉开始坏死,很快面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威胁。
如何缓解血管严重堵塞问题?现代医学主要有两种方式:一是人为干预,用药物来溶栓,突破堵点,溶栓有时间限制,一般是6小时以内为好,超过时间就不好办了;二是另辟蹊径,如使用支架、搭桥等办法,要么撑开血管,要么开辟新的血管通路,尽快恢复供血。
归根结底,血管堵塞是随着年龄增长,或长年累月不注意维护而出现的问题,关键在于抓得早、预防得早,尽量延缓堵塞期。如果是早年不注意留下的隐患和病根,或因慢病加重引起血管堵塞,要重视血管发出的异常信号,防止错过最佳救治时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