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!”洞箫大师谭宝硕谈洞箫的韵味

分类: 完美365体育官方网站 时间: 2025-06-28 17:11:09 作者: admin 阅读: 5649 点赞: 647
“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!”洞箫大师谭宝硕谈洞箫的韵味

簫部落

音樂、文化美學空間

谭宝硕 - 飘零 来自箫部落 00:00 07:14

箫声含蓄,是洞箫应有的特性,是洞箫韵味的重要因素。气与声相连,气含蓄则声含蓄。而气又与心相连,心不浮躁则气能含蓄。归根结底,洞箫的含蓄与个人的心性修养有关连。

要使洞箫真正发挥其魅力,必须要很好地理解洞箫的韵味。韵味除了是洞箫的表现技巧之外,也是个人修养的一个课题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注能力,安稳的心理质素,淡泊无争的心态,洒脱自在的人生态度都有助体现洞箫的特有韵味。

洞箫的音色,一定要立足于我们中国人的那种朴实、优雅、谦和、温润的性格之中,这是洞箫的美学,声音体现了宽厚、温暖。懂得了洞箫的性格,洞箫的美学,吹奏才有韵味。

洞箫代表了中国人的性格——朴实。洞箫音色的美,是在于“朴实”。

洞箫无需其它附加的零件,它以最简单的振动,即便是初学者,吹出来的音色也是美的。因此做箫的人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朴实的音色美体现出来。

传统洞箫的音色是朴实的,我们必须尊重传统,因为传统凝聚了很多代人的智慧和中国人的喜闻乐见,亦是民族精神所在。

洞箫另外一个性格就是——优雅。

今天很多的中国人不太优雅,因为我们疏远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差不多两百多年。今天中国人出现的种种问题,也不是我们民族的问题,只是因为我们少了传统中华文化的熏陶教育。

洞箫的声音是优雅的,它声音一出就可以打动人心,不用美化就很美,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优雅。就好像看一幅宋朝的古画,那种雅,是雅到骨子里的,没有任何的浮夸的装饰和多余的花俏,朴实地呈现出来就是美的。

竹管吹出来的原始声音,就是风吹过门缝、石头、枯枝,吹过松林,所发出来的呼啸声,通过竹管把风声集中起来就是洞箫的声音,所以箫声本来就具备了大自然的感染力,我们必须珍惜这种自然的音声。

洞箫很重要的美,就是谦和、温润,这是很重要的民族精神。

自古以来有说“君子之德,温润如玉”。看到今天洞箫界“百花齐放”,不禁想要提醒一下,这个乐器不是仅仅提供娱乐的乐器。若要立足于民族的精神,我们手中的洞箫就一定要体现我们民族的这种“君子”精神和“温润”的品格。

浑厚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中国文化包容万物,天地万物,人间尘世,喜怒哀乐都包含其中,浑厚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。

宽容的音声最能安抚心灵。大家都听过寺院的钟声,敲钟的人不见得会感觉声音有多大,但这个声音却可以传到十几、二十几公里之外,穿越天地人间,能安抚心灵。因此我们做箫不要怕洞箫浑厚,不要将吹口和内径加工过度。

做箫取竹材,天然的竹子未必平顺,管内的凹凸不平可以令箫声浑厚。

中国的武术是最好的例子,上乘武功,力是不外露的,速度和凝重共生,收和放并蓄,招招留有余地,式式先收后放。

如果你想箫吹的有韵味,那么你一定要留有余地,气出来时感觉有阻力,这样便可以发力,收、放自如。而很多过分追求灵敏和音量的箫,气一下子出去,声音很大,锋芒毕露,充满戾气斗心,没有文化底蕴,那不是我们想要的。还有一点,品箫不单只听旋律、听音色,还须品洞箫的韵和情。

苏轼写下了一段精彩的诗句,描画出箫声的动人之处。

「其声呜呜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;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;舞幽壑之潜蛟,泣孤舟之嫠妇⋯⋯」

情,是吹箫者的心和品格,韵是音乐的气质,是声音以外的感觉。箫的演奏要做到特别细微,这个细微不是说声音的大小,而是说要能表达情和韵味。

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!

(文章来源:根据谭宝硕先生讲座整理)

相关推荐